山东污染土壤修复治理齐鲁大地铺新绿 生态清风绣春芽
日期: 2022-01-11 浏览数: 信息来源:
山东省副省长于国安在省生态环境厅厅长宋继保的陪同下,考察了济南市莱芜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实施情况。
为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增强应急能力,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了夜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姚云辉、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侯实地了解了各队应急准备和演练情况。
五岳独尊的泰山在此崛起,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在此入海,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此闻名天下...坐在齐鲁大地上,一山一水一圣,山青海蓝,风光无限。
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一个一心一意的生态环保主义者,努力工作,绘制蓝图到底,跑一棒又一棒,工作一个又一个,为了让齐鲁大地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乘风破浪,锲而不舍地前进——
“蓝天白云闪烁星辰”是一亿多山东人的蓝天梦想。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有了高层建筑和整体规划。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该省的生态环境系统侧重于克服困难,咬目标和制定精确的政策,并深化重点地区的污染控制。PM2.5年均浓度符合国家提前发布的山东省“十三五”约束指标要求;
“岸青而美,水清而鱼游”,这是一个承载着人们希望的美好愿景。在全省59条重点河流鱼类生长稳定恢复的基础上,山东省生态环境体系逐步将“治理保护”流域污染控制体系延伸至小流域,全面排查整治入河入湖入海排污口,打通“水体-排污口-污染源”监管链。全省水环境管理连续18年持续改善;
“深化改革,建设铁军”是新时期山东生态环保人士的新使命、新机遇和新要求。山东省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实战中锻炼和锻炼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监测、监测、生态、应急、辐射工作齐头并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美好的生态背景...
“十三五”以来,山东省的生态环境体系,与习近平总书记“让山东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指示相比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相比较,与优天比例相比较。全国最高考核目标,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实习中的实习,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党建指导、实战训练,坚持精准治污。
青岛凯利华工程主做青岛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改良工程公司、 山东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复公司、 河道治理工程。
五年来,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9项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其中,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7%,优日比例比2015年提高14.2个百分点。改善率在京津冀及周边六省市中排名第二,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与2015年相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平均浓度分别提高了70%和15.8%,均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地表水国检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2.3%,比2015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也是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的水平。
山东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制度创新区和经济绿色转型示范区,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省生态环境委员会正式运行,整体协调作用有效发挥;湾长制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融合,党政负责制和海陆统筹治理格局进一步巩固...
“十三五”以来,山东省积极构建生态文明领域整体协调机制,成立省、市、县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强落实“党政同责”、“一岗两责”。省政府组织编制了“1+1+8”系列治标治本,推进反污染斗争。
山东省完成了省级以下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和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全省生态环境系统1.3万名干部职工实现了垂直管理。颁布《关于贯彻实施〈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
在山东,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为了完善治理污染责任制,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环境保护约谈办法》,开展了治理污染成效评估。同时发布了山东省有关省级部门和中央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以此来紧凑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设立省级专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构,在16个城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污染防治驻地督察。
法律是治国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法律是善治的前提。山东省积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颁布《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并实施《山东省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了6项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并实施了8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
山东省不断创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立生态文明建设“1+6”财政政策体系,设立主要污染物排放监管基金,实施节能减排奖惩制度。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确定赔偿金额52.35亿元,案件数量和案件价值居全国首位。为进一步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建设,全省已建成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5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总数居全国第二位。
“用尽一切方法,挑战生理极限,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是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十三五”期末打赢反污染战役的关键时期实施的“极限工作法”。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领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强化政治责任,肩负时代使命,精准决策,综合治理,紧紧围绕目标,克服困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全面保障九大核心约束指标全面实现。
山东省以工业源、粉尘源、移动源为主,全力治理重点地区污染,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十三五”以来,全省淘汰小型燃煤锅炉4.1万余台;现役燃煤机组900余台实现超低排放,23家钢铁企业完成有组织的超低排放改造,1.1万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升级,1.3万家工业炉完成综合改造,4900多家工业企业完成无组织排放控制。
为了打清水之战,山东省178个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全部实现园区污水集中处理。16个区市建成区166个黑臭水体全部得到整治,市县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4%和96.6%。全省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配套率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9.4%和89.8%。全面实施海湾长度制度,在省、市、县三级规定147个海湾长度。完成全省入海排污口现场调查,发现入海排污口20844个。
山东省国土整治扎实推进,依法建立重点土壤监管单位名录体系,对1142家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完成1.7万个农用地点污染状况详查,按期完成8015个重点行业和企业土地调查阶段性工作。提高危险废物管理和处置水平。16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全省企业利用处置能力达到1618万吨/年。全省辐射环境安全总体稳定,废放射源安全收集和储存率始终保持在100%,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开展,总完成率为109.96%。
要打赢污染防治战役,必须坚持源头防治,调整“四个结构”,实现“四降四增”。五年来,山东省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累计淘汰“分散污染”等落后企业11万多家,生铁产能减少970万吨,粗钢产能减少1500万吨,炼焦产能减少1396万吨。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减少2357万吨,2020年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通过降低煤耗,在7个输电通道城市淘汰了147台35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用清洁能源替代了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中的工业炉;淘汰落后燃煤机组499.05万千瓦,是国家下达任务的3.47倍。
交通运输结构整体调整优化,全省中央企业炼油厂和地方主要炼油企业基本实现原油管道通达,主要成品油消费区实现成品油管道通达。沿海主要港口的聚煤港实现铁路或水路运输。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58436辆,出租车66726辆,分别占94.8%和94.5%,天然气汽车数量增长至1.7万辆。
农业投入结构深入调整优化,全省化肥农药消费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累计建成52.9万亩减肥增效示范区和15万亩有机替代技术示范区。发展农业“新六大生产”,创建40个示范县和418个示范主体。
“免责根据尽职,责任根据失职”。2020年8月,山东省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项目清单,确定了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实施的241个行政执法项目,明确了项目对应的实施主体和第一级责任。严禁以属地管理为名将执法责任转嫁到基层。
行政执法目录的建立是对山东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十三五”以来,山东省生态环境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解决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截至目前,中央生态环境检查人员报告的64个问题已整改完毕39个;回想起来,34个问题中有11个已经整改。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有奖,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收到群众环保信访案件33.1万件,全部受理并及时解决。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为规范人民群众环保诉求解决机制,开通环保督察热线,共受理案件9699件。
山东省大力推进“互联网加监管”模式,建成覆盖省、市、县、乡三级的199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和33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166个重点排污单位9961个点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设施,居全国首位。对5000多家中小企业的环保设施用电量进行了监测。制定了《山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开展了军训竞赛和执法检查。五年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8935起,罚款48.6亿元。
环境评价制度作为限制项目和规划环境准入的法律保障,是保持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山东省大力推进“释放管理服”改革,环评审批权限要放开到最大,减而不减,放而不放。其中,18个大类46个小类项目实行环评通知承诺制试点改革,22个大类47个小类建设项目需要登记备案,实行环评长期豁免管理,1330个大类项目被专门指定提前介入跟踪服务。
山东省建立了积极的监管执法名单,包括约7000家企业,开展了1万多次非现场检查。实行差异化分级管控措施,从五个方面防止“一刀切”。修订《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于纳入民生保障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紧急情况下不实施停产措施。
新冠肺炎突发的肺炎疫情使得“关闭年”的生态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生态环保部门责无旁贷。为保持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山东省医疗机构和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实现100%覆盖,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实现100%落实。全省所有涉及疫情的医疗废物当天得到安全及时处置,117家接收医疗废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
“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前所未有的,水体的优良比例是前所未有的,土壤处理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表达,是对山东生态环境系统的最好诠释,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用汗水浇灌收获,用辛勤耕耘不断前进,用丰硕的成果填满枝头。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省PM2.5浓度为43μg/m3,同比提高12.2%,达到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佳水平;优日占比71.0%,同比增长12.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提升最快的。山东省83个国家控制断面,年均达到或超过水质控制要求。优良水体比例为72.3%,比年度考核目标提高10.8个百分点。劣质的V水体被彻底淘汰,数值都是有记录以来最好的。土壤污染防治已从全国排名较低跃升至领先地位,所有污染耕地均采取安全利用措施,建设用地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55%。
回首十三五,辉煌成就喜人。山东各级各部门携手并进,锐意进取。一心一意的生态环保主义者,勇于做新时代的泰山“捡山人”,坚定不移地落实新的发展观,统筹推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该省在治理污染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展望十四五,宏伟蓝图令人振奋。竭尽全力的山东生态环保人士,将继续发扬作为生态环保铁军的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冲劲和毅力,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任务和目标,让天更蓝、山更绿、地更清,让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轨道阻力长,线就到了。“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将深入贯彻实习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整体协调机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绘制青山绿水、齐鲁大地的画卷。
为了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增强应急能力,山东省生态环境厅组织了夜间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姚云辉、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侯实地了解了各队应急准备和演练情况。
五岳独尊的泰山在此崛起,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在此入海,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在此闻名天下...坐在齐鲁大地上,一山一水一圣,山青海蓝,风光无限。
在这片壮丽的土地上,不要忘记你的首创精神,一个一心一意的生态环保主义者,努力工作,绘制蓝图到底,跑一棒又一棒,工作一个又一个,为了让齐鲁大地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乘风破浪,锲而不舍地前进——
“蓝天白云闪烁星辰”是一亿多山东人的蓝天梦想。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山东省委、省政府都有了高层建筑和整体规划。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该省的生态环境系统侧重于克服困难,咬目标和制定精确的政策,并深化重点地区的污染控制。PM2.5年均浓度符合国家提前发布的山东省“十三五”约束指标要求;
“岸青而美,水清而鱼游”,这是一个承载着人们希望的美好愿景。在全省59条重点河流鱼类生长稳定恢复的基础上,山东省生态环境体系逐步将“治理保护”流域污染控制体系延伸至小流域,全面排查整治入河入湖入海排污口,打通“水体-排污口-污染源”监管链。全省水环境管理连续18年持续改善;
“深化改革,建设铁军”是新时期山东生态环保人士的新使命、新机遇和新要求。山东省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实战中锻炼和锻炼了生态环境保护铁军,监测、监测、生态、应急、辐射工作齐头并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描绘了美好的生态背景...
“十三五”以来,山东省的生态环境体系,与习近平总书记“让山东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指示相比较,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相比较,与优天比例相比较。全国最高考核目标,认真落实生态文明实习中的实习,牢固树立“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坚持党建指导、实战训练,坚持精准治污。
青岛凯利华工程主做青岛污染土壤修复治理改良工程公司、 山东地下水污染治理修复公司、 河道治理工程。
五年来,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9项约束性指标圆满完成。其中,PM2.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7%,优日比例比2015年提高14.2个百分点。改善率在京津冀及周边六省市中排名第二,均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与2015年相比,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平均浓度分别提高了70%和15.8%,均稳定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地表水国检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到72.3%,比2015年提高近20个百分点,也是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的水平。
旗帜很清晰,展示了对抗污染的政治责任
山东省政府与生态环境部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建设制度创新区和经济绿色转型示范区,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省生态环境委员会正式运行,整体协调作用有效发挥;湾长制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入融合,党政负责制和海陆统筹治理格局进一步巩固...
“十三五”以来,山东省积极构建生态文明领域整体协调机制,成立省、市、县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加强落实“党政同责”、“一岗两责”。省政府组织编制了“1+1+8”系列治标治本,推进反污染斗争。
山东省完成了省级以下生态环境监测、监督和执法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全省生态环境系统1.3万名干部职工实现了垂直管理。颁布《关于贯彻实施〈建设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指导意见〉的若干措施》,不断完善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
在山东,这不仅仅是口号,更是行动。为了完善治理污染责任制,山东省制定了《山东省环境保护约谈办法》,开展了治理污染成效评估。同时发布了山东省有关省级部门和中央单位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以此来紧凑地方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设立省级专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机构,在16个城市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污染防治驻地督察。
法律是治国最重要的部分,好的法律是善治的前提。山东省积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立法,颁布《山东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制定并实施《山东省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了6项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布并实施了8项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
山东省不断创新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建立生态文明建设“1+6”财政政策体系,设立主要污染物排放监管基金,实施节能减排奖惩制度。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确定赔偿金额52.35亿元,案件数量和案件价值居全国首位。为进一步规范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建设,全省已建成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和5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总数居全国第二位。
专心苦干,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
“用尽一切方法,挑战生理极限,让不可能成为可能”是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在“十三五”期末打赢反污染战役的关键时期实施的“极限工作法”。在省生态环境厅党组领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强化政治责任,肩负时代使命,精准决策,综合治理,紧紧围绕目标,克服困难,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全面保障九大核心约束指标全面实现。
山东省以工业源、粉尘源、移动源为主,全力治理重点地区污染,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十三五”以来,全省淘汰小型燃煤锅炉4.1万余台;现役燃煤机组900余台实现超低排放,23家钢铁企业完成有组织的超低排放改造,1.1万家企业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升级,1.3万家工业炉完成综合改造,4900多家工业企业完成无组织排放控制。
为了打清水之战,山东省178个国家级和省级产业集群全部实现园区污水集中处理。16个区市建成区166个黑臭水体全部得到整治,市县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7.4%和96.6%。全省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设施配套率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分别为99.4%和89.8%。全面实施海湾长度制度,在省、市、县三级规定147个海湾长度。完成全省入海排污口现场调查,发现入海排污口20844个。
山东省国土整治扎实推进,依法建立重点土壤监管单位名录体系,对1142家企业实施重点监管。完成1.7万个农用地点污染状况详查,按期完成8015个重点行业和企业土地调查阶段性工作。提高危险废物管理和处置水平。16个设区市至少建成1个危险废物综合处置中心,全省企业利用处置能力达到1618万吨/年。全省辐射环境安全总体稳定,废放射源安全收集和储存率始终保持在100%,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开展,总完成率为109.96%。
要打赢污染防治战役,必须坚持源头防治,调整“四个结构”,实现“四降四增”。五年来,山东省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累计淘汰“分散污染”等落后企业11万多家,生铁产能减少970万吨,粗钢产能减少1500万吨,炼焦产能减少1396万吨。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减少2357万吨,2020年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大力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通过降低煤耗,在7个输电通道城市淘汰了147台35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用清洁能源替代了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中的工业炉;淘汰落后燃煤机组499.05万千瓦,是国家下达任务的3.47倍。
交通运输结构整体调整优化,全省中央企业炼油厂和地方主要炼油企业基本实现原油管道通达,主要成品油消费区实现成品油管道通达。沿海主要港口的聚煤港实现铁路或水路运输。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58436辆,出租车66726辆,分别占94.8%和94.5%,天然气汽车数量增长至1.7万辆。
农业投入结构深入调整优化,全省化肥农药消费连续三年实现负增长。累计建成52.9万亩减肥增效示范区和15万亩有机替代技术示范区。发展农业“新六大生产”,创建40个示范县和418个示范主体。
管理与服务并举,解决突出问题,服务经济发展
“免责根据尽职,责任根据失职”。2020年8月,山东省发布了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项目清单,确定了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实施的241个行政执法项目,明确了项目对应的实施主体和第一级责任。严禁以属地管理为名将执法责任转嫁到基层。
行政执法目录的建立是对山东生态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十三五”以来,山东省生态环境体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努力解决各种突出的环境问题。截至目前,中央生态环境检查人员报告的64个问题已整改完毕39个;回想起来,34个问题中有11个已经整改。举报环境违法行为有奖,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收到群众环保信访案件33.1万件,全部受理并及时解决。中央环保督察期间,为规范人民群众环保诉求解决机制,开通环保督察热线,共受理案件9699件。
山东省大力推进“互联网加监管”模式,建成覆盖省、市、县、乡三级的199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和334个水质自动监测站。6166个重点排污单位9961个点安装了在线自动监测设施,居全国首位。对5000多家中小企业的环保设施用电量进行了监测。制定了《山东省生态环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开展了军训竞赛和执法检查。五年来,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共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98935起,罚款48.6亿元。
环境评价制度作为限制项目和规划环境准入的法律保障,是保持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山东省大力推进“释放管理服”改革,环评审批权限要放开到最大,减而不减,放而不放。其中,18个大类46个小类项目实行环评通知承诺制试点改革,22个大类47个小类建设项目需要登记备案,实行环评长期豁免管理,1330个大类项目被专门指定提前介入跟踪服务。
山东省建立了积极的监管执法名单,包括约7000家企业,开展了1万多次非现场检查。实行差异化分级管控措施,从五个方面防止“一刀切”。修订《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对于纳入民生保障的企业,在重污染天气紧急情况下不实施停产措施。
新冠肺炎突发的肺炎疫情使得“关闭年”的生态环境形势更加严峻。
疫情防控是人民战争,生态环保部门责无旁贷。为保持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山东省医疗机构和设施环境监管和服务实现100%覆盖,医疗废物和医疗污水及时有效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实现100%落实。全省所有涉及疫情的医疗废物当天得到安全及时处置,117家接收医疗废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稳定达标排放。
“空气质量的改善是前所未有的,水体的优良比例是前所未有的,土壤处理的强度是前所未有的……”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表达,是对山东生态环境系统的最好诠释,坚持不懈,努力克服困难,用汗水浇灌收获,用辛勤耕耘不断前进,用丰硕的成果填满枝头。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省PM2.5浓度为43μg/m3,同比提高12.2%,达到有记录以来同期最佳水平;优日占比71.0%,同比增长12.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提升最快的。山东省83个国家控制断面,年均达到或超过水质控制要求。优良水体比例为72.3%,比年度考核目标提高10.8个百分点。劣质的V水体被彻底淘汰,数值都是有记录以来最好的。土壤污染防治已从全国排名较低跃升至领先地位,所有污染耕地均采取安全利用措施,建设用地污染土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55%。
回首十三五,辉煌成就喜人。山东各级各部门携手并进,锐意进取。一心一意的生态环保主义者,勇于做新时代的泰山“捡山人”,坚定不移地落实新的发展观,统筹推进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该省在治理污染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展望十四五,宏伟蓝图令人振奋。竭尽全力的山东生态环保人士,将继续发扬作为生态环保铁军的精神,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冲劲和毅力,循序渐进地推进各项任务和目标,让天更蓝、山更绿、地更清,让群众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轨道阻力长,线就到了。“十四五”期间,山东省将深入贯彻实习的生态文明思想,坚持“青山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的整体协调机制,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绘制青山绿水、齐鲁大地的画卷。